(Originally published on 06/21/2016)
——海南岛首次夏季沿海水鸟调查
6月21日,海南——为了解海南夏季水鸟情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增强海南湿地保护网络管理有效性 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项目(以下简称“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委托海南观鸟会于6月17日至19日开展首次海南岛夏季沿海水鸟调查。“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加强中国湿地保护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项目的一部分。
海南省拥有丰富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为水鸟的生存与繁殖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水鸟数量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因此通过鸟类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湿地生态状况”,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经理周志琴说,“调查还能发现哪些湿地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据此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
海南岛冬季气候温和,每年都吸引大批候鸟前来越冬。因此,开发署-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曾在冬季开展水鸟调查,本次夏季水鸟调查尚属首次。
为期3天的水鸟调查共记录到1435只共35种水鸟。其中数量比较多的类群是鹭类、鸻鹬类和鸥类,分别观察到595只、422只和373只。水鸟的主要聚集区是东寨港国家自然保护区、新埠岛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新盈湿地。
与冬季调查结果相比,夏季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均有所减少,特别是鹭类和鸻鹬类。然而,本次夏季调查发现鸥类的种类比冬季要多。这是由于一些鸥类夏季在海南近海区域繁殖,相对聚集,容易观察。“调查中发现的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不少传统观念中的冬候鸟也会在夏季出现,包括黑翅长脚鹬、中杓鹬、红脚鹬等”,开发署-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传专员卢刚说,“但是它们是否会在海南繁殖还有待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201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海南省林业厅、东港自然保护区一起共同发起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该项目旨在加强海南湿地保护区系统的管理效能。项目开展的海南夏季沿海水鸟调查能够增强对海南的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推动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将在海南地区解决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面临的长期及新兴问题。项目也将为当地的居民带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海南省的经济发展。
“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湿地保护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体系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