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018年1月1日

社区居民在分享他们关于如何更好地管理环境的见解。(图片来源:青海项目办公室)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04/15/2015)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增强青海省湿地保护地体系管理有效性项目于3月末对项目实施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以促进当地居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由于极端低温、干燥和高纬度等严酷的自然条件,青海是中国人口最稀疏的区域之一。然而,青海丰富的高海拔草原、山脉、湿地、沙漠和森林生态系统使其成为了许多野生动物的庇护所。

为了保护青海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我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该地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网络,并将原本属于当地居民牧场的一部分区域也划入其中。由于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的严格规定,当地习惯于传统土地使用方式的居民也逐渐削弱了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

青海省与开发署自2007年起便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来寻求保护区新的管理模式。作为初步的尝试,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以设立小额赠款项目为契机与当地居民签订协议,以期减少狩猎、农耕和集中放牧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区居民参与保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青海项目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2个村落建立了社区共管试点。

为了保证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工作得到充分开展,青海项目组建了一个实地考察团走访了4个试点村庄。在为期10天的考察过程中,通过邀请当地社区代表和政府官员参与开放式讨论,考察团帮助社区共管委员会加强了他们的管理机制并完善了年度工作计划。青海项目工作人员关明表示:“项目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让包括当地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村民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到项目实施的过程之中”。在同当地村民和政府代表进行开放式讨论后,实地考察团在帮助制定2015年项目活动的同时也帮助当地社区解决了其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

关明还举例说明了当地社区居民是如何利用他们自己的本土知识来为自然保护贡献力量的。“当我们在讨论下一阶段工作计划时,一个村子提到他们所在区域是一个重要的雪豹(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保护点,他们希望开展一些互动来提升当地村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并将它列上了他们的工作日程。”此外,关于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些建议,如建立新的垃圾处理站,提高当地居民的卫生和环境意识,维修卫生服务站等也被采纳了。

此外,实地考察团还从当地村民那里获得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第一手数据,并用更加详细和直观的方式直接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关明说:“通过与当地村民交流,我们知道了三江源保护区内对当地社区居民至关重要的区域,其中包括他们所崇敬的圣山和圣湖。他们也告诉了我们野生动物最可能出现的区域”。这些从当地村民中获取的信息将会直接用于《青海项目示范点自然资源分布图》,这份分布图将对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给出一个宏观、完整的描述。制图初稿预计将于今年完成。